程式導師實驗計畫是一個為期半年的線上程式教學活動,目標是在結業時培養出基礎紮實的工程師。第三期於去年年底結束,目前正在籌劃第四期(五月會開始招生),所以我最近正在調整第四期的課綱。
以前就有學生問過我,在我看過的案例裡面,怎樣的背景比較容易轉職成功?看了三期之後,我的回答是:「正確的 mindset」,mindset 可以翻作是心態或者是思考方式,其實是一種比較難改變的東西,因為你的思考模式可能已經固定了。
所以呢,在第四期的開頭我想特地加一個段落來談談 mindset 這件事情。其實相關的主題以前我就寫過一篇了:學程式的第零課:心態調整,那篇談的是學程式前可能會有的心態障礙,但這篇談的範圍會更廣一點。
在正式進入主題以前,先來談談這個標題吧!我把「正確」兩個字特地框起來,因為有時候很難說有什麼是真的「正確」的,純粹是個人喜好不同而已。例如說我認為正確的心態是「無論你想做什麼都行,就算不想做事也行」,但很多人的心態可能是「我一定要持續進步」之類的,這時候其實就很難說哪個是正確的,因為這本來就不是一件有標準答案的事。
因此這邊的「正確」,完整的解釋是:「我個人覺得比較好的」,但標題如果取叫:「打造我個人覺得比較好的 mindset」有點太冗長,所以只好借用了正確這兩個字。
所以接下來就是來談談幾種不同的心態,然後說一下為什麼我覺得比較好。會談到的主題如下:
- 學習的心態
- 看待成功與失敗的心態
- 比較的心態
學習的心態
學習的大忌莫過於「光說不做」還有「不去思考」,或許還要再加上一個「畫地自限」。
光說不做這個就不多談了,很有可能是你沒有動力,那可以參考我之前寫過的:致跟我一樣的拖延症患者:動力是需要刻意創造的。不去思考也講過滿多遍了,可以參考:當我們在學程式時,要學的到底是什麼?。
畫地自限這件事情在一開始貼的那篇學程式前的心態調整有提過了,儘管很多人完全沒有寫過程式,但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(例如說數學不好之類的),都會認為自己很有可能學不好。
不是啊,你連學都沒學過怎麼知道學不好,怎麼不學一下再試試看。如果你有學過然後發現學不好,這也沒關係,可能是老師教得差或是真的很沒有天份,至少有去試過了。可是沒有試過就直接投降輸一半,這樣我是覺得有點可惜。
比起畫地自限,我更推崇的心態是「到處試試看」,就像某飲料的 slogan:try it 還有某運動品牌的 just do it,都是同樣的意思。先去試試看,而且試試看的目的並不是為了「成功」,而是「試試看」這件事情本身。換句話說,有去嘗試是最重要的,至於嘗試過後是成功還是失敗,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,至少你試過了。
一旦你試過以後,若是發現真的不適合,那不要勉強也沒關係。舉例來說,我打從第一次吃到薑就發現我超爆幹討厭薑味,從此以後視薑為天敵,別人在那邊瞎說什麼「不會啦,哪有什麼味道」我都不信。我試過了,我不喜歡,我有理由不想再試一次。
舉一個相反的例子,那就是苦瓜,以前覺得苦瓜很苦所以不敢吃,直到某次跟同事出去吃飯,點了一盤鹹蛋苦瓜,一吃下去天為驚人,為什麼鹹蛋配苦瓜可以那麼好吃!從此之後就對苦瓜改觀,發現沒有想像中難吃。因為我去試了,所以才能發現這件事。
「試試看」是很多問題的最佳解,因為無論你的想像如何,無論你在腦中演練過多少遍,都不如實際去試一遍來得有用。
看待成功與失敗的心態
什麼是成功,什麼又是失敗?
程式導師計畫的學生人數一期比一期多,可是第三期的心得文數量卻比第二期少了許多,為什麼會這樣?因為第三期「轉職失敗」的心得文一篇都沒有。
或許是因為大家都害怕「失敗」這個詞,害怕被貼上失敗的標籤。也或許是出於比較的心態,想說其他同學都找到工作了,怎麼自己還在做作業,唉,這樣怎麼有臉 po 課程心得。
大家知道我覺得在考試中最強的是哪一種人嗎?
不是考 100 分的人,而是拿了低分還很開心的人。
為什麼?因為他不在意。
他根本不在乎成績,不在乎自己的分數是多少,因為這跟他「個人」一點關係都沒有。英文考很低又怎麼樣?就只代表「這張考卷上的題目你不會」,那就代表英文很爛嗎?不見得,搞不好閱讀真的很爛,但是口語很強。那就代表不聰明嗎?不見得,搞不好其他領域很強。
高三那年我拿到了前兩年的成績單,發現校排的 PR 是 5(5 已經是最低了),代表我是全校倒數的那一群人。我很難過嗎?沒有,我超開心,跟同學炫耀著:「欸欸你看,校排倒數欸,超猛」。
大二上的時候我拿到了我的成績單:
而我的心得是:「好可惜,為什麼沒有拿到 C,不然我就拿到一條龍(從 A+~C 九個等第都有)了」。
我從來都不覺得這些成績有什麼,在我休學的時候那些「唸台大幹嘛休學」或是「沒有大學學歷很慘喔」的聲音也從來沒有被我放在心上,因為我知道這些都不代表什麼,這些一點都不重要。
那重要的是什麼?
重要的是實力,重要的是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。
如果我跟外國人一起工作或是聊天都沒有問題,我會在意自己多益只有 500 分嗎?不會。
如果我喜歡烘焙,然後做出來的蛋糕跟麵包超好吃,以後就是想走這一行,我會在意自己在學校的時候物理化學被當嗎?不會。
為什麼要讓別人幫你定義成功或失敗?這一點都不合理。你管他什麼成功跟失敗,知道自己在幹嘛就好了。
課程中的「轉職失敗」就只是代表「在期限內沒有找到工作」,這代表著你能力不足嗎?不一定,可能是其他人能力太好,或是你因為有些事情耽擱到了時間。如果你把計畫中的「轉職失敗」當作是「我一輩子都沒辦法變成工程師」或者是「我的人生好失敗」,那可能才是真的失敗。
這就像是,你在猜拳的時候會覺得猜輸了就整個人都很失敗嗎?不會,因為你知道這只是很不重要的一部分。課程也是這樣的,期限內沒找到工作就沒有找到,根據課程定義來說的確是轉職失敗,但跟你個人的成功或者是失敗一點關係都沒有。
我在提早出關,大家安安這篇裡面也很大方地承認我就是閉關失敗了,而且我覺得這一點都沒有什麼。
所以,我們到底要如何面對失敗跟挫折?
第一步,你的失敗不是你的失敗。雖然的確失敗了,但這一點都沒有什麼,不代表你的人生就完蛋了或是需要為此感到丟臉。
第二步,冷靜面對,找出原因。如果你想做改善的話,就找出為什麼。
第三步,解決它,去解決你找出的那個原因。
以前面提到的程式導師實驗計畫為例,期限內沒找到工作就坦承自己在計畫的定義中的確是失敗了,但是這一點都沒有什麼,完全不代表你比別人差,或者是以後都找不到工作了。
比起這個,更重要的是去找出原因,看看自己為什麼期限內沒辦法達成這件事,然後去改善、去優化,去把問題解決掉,讓自己變得更好。
你不需要把失敗看作是一個終點,它不是,它只是路上的風景之一而已。你要去習慣它,然後試著觀察它,就會發現它其實也是很美好的。
比較的心態
雖然是老梗了,但請容我再說一次:人比人,氣死人,蛋糕比蛋糕,氣死蛋糕。
前面學程式的第零課:心態調整其實就有談過比較的心態這件事,結論是要大家好好看著自己就好,雖然這真的很不容易就是了。
其實前面所講的成功或失敗的定義跟比較也有關係,不想承認失敗是因為覺得這樣就會輸給其他人,其他人成功但你卻失敗了,有種低人一等的感覺。解法前面講過了,就是不要把失敗看在眼裡,不要覺得這是一件有分高下的事情。
總歸來講,就是要從內部去肯定自己,而不是從外部去尋求他人的肯定。當你能做到這件事情的時候,就沒有什麼可以傷的了你了。不過這點我覺得比其他的都還要難達成,真的是知易行難,因為我自己都做不太到。
關於比較,還有一點要特別提的。那就是這一路上你會看到很多人分享的心得,無論是從我這邊出來的還是從其他地方出來的,有關於轉職成工程師這件事情,有一大堆的心得可以參考。
這參考之前請務必注意一件事情: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」,所以參考僅供參考,沒有什麼「為什麼他可以我不行」或是「為什麼我可以他不行」這種事。在參考他人的經驗的時候,千萬別忘記背後有很多你看不見,對方也不會提(或根本沒想到要提)的東西。
例如說我一直說自己英文差英文差,我是真的這樣認為,但從某些人的角度看起來,可能我的英文已經算好了。因為我的比較基準是那些早就在國外唸書的同事,所以會覺得自己英文差。
所以這本來就是個不客觀的事。
你會看到一大堆各種背景轉職成工程師的文章,但這不代表什麼,把它當作故事看看就好。看這種文章的時候,需要認真看的是他的學習方法跟心態,看有沒有什麼值得參考的地方,而不是一直拿別人的背景跟自己做比較。
老話一句,他可以不代表你可以,他不可以也不代表你不可以。那你到底可不可以?回歸到一開始講的:試試看就知道了。
心態改變之所以難,就是因為無論我講再多,無論你看再多,很可能都沒有用。不過我覺得這其實也沒什麼關係,之所以沒有用,有可能是因為你已經有了自己覺得很不錯的心態或是生活模式,那其實沒有什麼需要改變的。
我寫這篇其實也是分享我覺得比較好的心態,但什麼是「好」就是因人而異,大概就跟我之前寫過的:用對你有效的學習方法,無論那是什麼一樣,如果你已經找到對自己有用而且覺得很不錯的心態,那可以忽略我所說的一切。
找到自己才是最重要的。如果你還沒找到的話,可以試試看我上面提的那一些心態。
希望在參與計劃學程式的同時,大家也能邊學邊思考自己比較喜歡怎樣的心態以及生活模式,確立自己的價值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