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把我的青春給你——在 TechBridge 的這六年

Huli
11 min readAug 9, 2021
TechBridge 的 Logo

TechBridge Weekly 是一個專門分享技術相關文章的週刊,內容會包含幾個 curator 挑選的文章以及簡單的介紹,分享一些好文給大家。就像國外可能也有 JavaScript Weekly 那樣,只是我們的主題比較廣泛。

除了週刊之外,我們還有 TechBridge 技術共筆部落格,每一週都會有新的原創文章,也曾開放過讓大家都可以來投稿。

今天是 TechBridge 週刊第 300 期的出刊日,也是這個周刊正式劃下句點的時刻。在跟大家分享為什麼會停刊以及我個人的心得之前,我想先簡單記錄一下這六年來的故事。

起源

TechBridge 團隊自始至終都只有四個人,我、KD、Arvin 還有 Po Jen。而這四個之中的核心人物,非 KD 莫屬。

我已經忘記我是怎麼跟 KD 認識的,跑回去翻臉書的第一句對話紀錄也看不出個端倪,但應該是從臉友先開始的。

2015 年 6 月,那時我 21 歲,已經休學當完兵了,剛開始第一份工作沒多久,收到了 KD 的訊息,問我說有沒有興趣一起寫技術共筆部落格。

我說我怕寫得不夠技術,以前都是隨便寫一些心得跟筆記,比較沒有寫過單一主題的技術文章,怕寫得不夠好。

他說:「所以這是學習機會啊!如果你都是做以前的事情,就沒有踏出舒適圈,就不會學習成長,就像休學一樣XD」

仔細想一想發現十分有道理,於是衝著這句話,我就果斷 +1 了。

2015 年 6 月時我寫過的文章,真的都是心得筆記

後來 KD 去忙一些其他事情,一直到十月中的時候收到他的訊息以及已經創好的 TechBridge Weekly 網站(以下簡稱 TB 好了),問我有沒有興趣參加 TB Weekly,一起來挑選文章然後寫介紹。

我記得那時候我好像也有訂閱幾個周刊,例如說國外的 JavaScript Weekly,中國的開發週頭條,以及臺灣的碼天狗

除了這些定期的資訊之外,那時候我每天都會花一些時間去看新的文章,例如說 Hacker News 或者是科技新聞網站。大概是有著某種程度的資訊焦慮吧,或也可能只是想要讓自己走在時代的尖端,掌握第一手或第二手的資訊。

因此挑文章並且寫介紹這件事,完全難不倒我。因為就算沒有負責編輯 TB Weekly,我每天也都在做類似的事情。

還記得團隊成員有四個人嗎?除了我與 KD 之外的兩人,也都是 KD 的好友,意思就是這個團隊是由 KD 建起來的,他就是核心。

我們團隊第一次見面的日子我已經忘了,但推測應該也是 2015 年中或是年底,那時 KD 還在當替代役,Arvin 在那時的紫色公司工作,而 Po Jen 則是在當研發替代役。第一次聚會大概就是互相認識一下,然後聊一下對 TB Weekly 未來的期望等等。

那時我加入的想法其實很簡單,也沒什麼太遠大的夢想,就只是想說反正我很閒,而且這專案聽起來滿有趣的,再加上本來就有在看文章,所以也只是順手貼在週刊裡面,還少了要自己找地方備份連結的煩惱。

2015 年 11 月 6 號,KD 在臉書社團發了宣傳的貼文:

六年前在社群宣傳的貼文

而隔天,TB Weekly 就寄出了創刊號,正式宣告著 TB Weekly 的開始。

TB weekly 的協作方式

在週刊系統的部分,因為我們四個成員都是工程師,所以一定想過要自己弄一套,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其實有些地方滿麻煩的,而且要花的時間其實不少,因此還是花錢了事。

最後我們是用一套叫做 Goodbits 的系統,依照訂閱人數來計算費用,到最後接近 6000 個訂閱者時,一個月大約是 50 元美金。這開銷其實還不少,但現成的解決方案都是差不多的價錢,而且一旦用了就懶得換了,要整套搬走也需要滿多心力。

週刊裡大概有幾個分類,每個人都負責一小部分,分完之後每週就是自己在出刊以前挑選文章,寫好介紹之後放進去。我記得我一開始是負責 web 跟 mobile 的部分,一週要準備六篇文章(在我沒寫 mobile 之後硬要找文章很痛苦,跟大家討論過後就把那分類拿掉了)。

而出刊以及標題都是交給 KD 負責,我們其他人就是把文章放進去就好。所以如果不用特別找文章的話,其實是很快的,大概週六早上花個半小時就可以搞定。

那時候我還有一陣子會記錄每週的一些數據,例如說開信率以及每個板塊的點擊率等等,持續了半年之後覺得心累就沒有繼續做了:

https://github.com/TechBridgeWeekly/TechBridge-Weekly/issues

TB 共筆部落格

週刊經營大約四個月的時間以後,在 2016 年 3 月 19 日,TechBridge 技術共筆部落格正式開張了。

最早其實 KD 就是想做技術共筆部落格,後來先做週刊的詳細原因我也忘記了,不過我猜可能是能夠先利用週刊培養一群受眾,之後要推部落格比較方便,或更進一步想形成一個社群。

在 TB 剛開始的時候,其實就有一項目標是週刊裡的文章應該像開發者頭條那樣,可能有個網站讓大家丟連結上來,每個人都可以分享文章,然後週刊就只是寫個程式去整理最熱門的那幾篇,做到全自動化。

不過這是很困難的一件事,光就分享文章這點來說,我滿喜歡的 kaif.io 也沒做起來。比起某個網站,大家還是更習慣在 Facebook 社團之類的地方分享連結。所以如果真的想做,做個技術社群的爬蟲可能比較有希望一點。

一開始部落格只有我們四個,而中間也有大約十個左右的作者來投稿,讓我們把文章刊在這個共筆部落格。那時採取的方式就是他們自己來發 PR,然後我們幾個大概看一下,覺得沒什麼問題就可以 merge。

從部落格正式開張到現在大概有四年半了,總共有 300 多篇文章。而這四年半,大概也是我在技術文章的寫作上成長最快的時期吧。

在加入之前都寫一些短短的心得筆記,加入之後想說一個月一篇,準備時間拉長了,而且感覺這個共筆部落格是要認真經營的,寫出來的文章品質不能太差,因此就特別規劃了一些主題在寫,完整性比較高。

也可以從文章主題看見我個人的職涯發展,因為我早期的文章都是從工作上的靈感而來。比如說《人人都會的 Android Apk 反編譯》跟《資料庫的好夥伴:Redis》這兩篇,是因為我第一份工作寫 Android 也寫前後端。

之後去了佛心公司,把面試經驗寫成了《記一次軟體工程師面試心得》,後來寫的《直播協定 hls 筆記》也呼應到了那時負責的直播平台。其他 Cookie 或是講 CSRF 的文章,也都是因為工作上碰到這些問題,才不得不去研究。

如果你想寫技術文章卻又不知道從何開始,那我會推薦從工作上的問題開始。因為這個與你最切身相關,而且你本來就要解掉。把問題解掉之後花一點時間整理成文章公開分享,一方面可以留下筆記,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自己的產出,沒有什麼比這個更超值的了。

除了工作上的靈感以外,也會花點時間研究自己有興趣的主題,例如說 hoisting 之類的東西,也花了不少時間在寫那一系列的文章。

如果想要有穩定的產出,那靈感蒐集非常重要。因為如果沒有靈感,就不知道寫什麼主題,文章就會寫不出來。我自己有個筆記本會把靈感記下來,因為沒有寫下來的話一定忘記。對這邊有興趣的話,可以參考:我是如何完成一篇文章的?

另外,對於懶惰的我來說,TB 的共筆起到了關鍵的督促作用,每個月都要出一篇文章,這個頻率既不會讓人中斷,也不會壓得無法喘息,是我覺得非常適當的頻率。

跟著 TB 一起成長

TB Weekly 目前大概有 6000 個訂閱者,開信率大概是 25%。我們的第一個里程碑大概是千人訂閱的時候吧,但我也忘記是什麼時候了。我只記得大概從 5000 人開始,成長速度就變得特別緩慢,大概是能吸引到的受眾都差不多了。

加入 TB 的時候,我剛開始第一份工作,而其他三人也是差不多的狀態。現在六年過去了,我也已經工作了五年多,中間還去了一趟新加坡再回來。其他人也是都有各自的發展,有人在美國,有人在日本,有人辭了工作自己創業。

在這幾年間,我們其實也有做過一些新的嘗試,例如說:

  1. 找其他 curator 一起進來
  2. 找公司置入廣告來打平支出

但這兩項最後都不了了之了,我自己覺得最大的兩個原因大概是「沒有非要不可的理由」以及「沒有付出太多時間」。

TB Weekly 其實一直以來都是個很穩定的東西,只是我們有把文章放上去,就不會停刊。有沒有找到廣告打平支出或甚至是賺錢,其實也不是必要的,畢竟我們本來就沒打算靠這賺錢,而系統的支出也沒有到付不起的程度。

而我自己其實也沒有想過 TB 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,我就只是每個禮拜放著文章,每個月寫著部落格,就這樣繼續下去。

TB Weekly 的結束

2021 年 3 月 28 日,TB 的線上尾牙。

這場線上會議中除了閒話家常之外,還一併討論了 TB 未來發展的方向。就如同上面說的一樣,TB 剛開始的時候,我們四個要嘛還沒出社會,要嘛就是社會新鮮人。而六年過去了,有人在國外工作了,也有人結婚有家庭了。

我們能付出的時間,已經跟以前不同了。

儘管有些東西還想嘗試,但那需要時間,如果沒辦法付出時間的話,什麼都做不到。在這場會議中我們討論了 TB 的未來,我自己負荷量是還好,但跟其他成員一樣,對於「找文章」這件事情其實已經有著倦怠感,有時候還會「為找而找」,失去了剛開始的初衷。

開頭有講過,我剛出社會的時候會去找很多文章來看,所以要分享文章完全不成問題。但後來就不會了,因為我把時間拿去做更重要的事了,對吸收這麼多看似有用但其實沒什麼用的資訊不太感興趣。文章的來源也從國外網站慢慢變成 Medium、臉書社團以及推特。

好文的比例變多了,但整體數量相對地也變少了。因此有時候文章不夠用的話,就必須特別去找出來。

雖然說找文章這件事情可能不需要太多時間,真的硬要找,也是一小時之內可以解決的事情,但若是每週都要這樣做著重複且無聊的事情,不免會讓人感到有些疲憊。

在會議中我們有討論過把 TB 改成雙週刊或是月刊的形式,看能不能減輕大家的負荷。不過就算這樣做,也只是把問題延後而已。

最後,我們重新思考了一下 TB Weekly 存在的目的是什麼?我們想達成的目標是什麼?

想幫助更多人看到一些不錯的技術文章

而這個目標其實已經達成了,就算沒有 TB Weekly 也一樣。

例如說蓬勃發展的各個臉書討論區,無論是前端還是後端,都有不少網友會分享品質不錯的文章以及新的資訊,或者是自己寫的原創文章。在週刊方面,也有著後起之秀 StarBugs Weekly

就算繼續經營著 TB Weekly,以我們的現況來說,也不會有什麼改變,就只是這樣持續找著文章,維持每週出刊。但這樣的例行性公事對我們來說已經不同了,我們需要特地花時間去找,才能維持這樣的出刊頻率。

總而言之,大概就是有點累了,然後沒有下一個目標。TB Weekly 對我們來說是個用熱情跟時間在維護的專案,隨著生活上或職涯上的發展,能付出的時間也變得越來越少。

與其讓 TB Weekly 這樣慢慢凋零,不如讓它在一個適當的時機點結束。而這個時機點,顯然就是即將來臨的 300 期。

於是那時就定案了,300 期就是 TB Weekly 的最後一期。

心得感想

能夠陪伴著 TB 一路成長,這六年來我學到很多,也成長了許多。雖然說在加入 TB 之前我就開始寫文章了,但真正在文章品質上的飛躍進步,是加入 之後才獲得的寶貴經驗。大概就是種魚幫水,水幫魚的感覺吧?我幫助 TB 成長,TB 也幫助著我成長。

這篇原本想寫得更長的,但若是刻意為之,總有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。對我來說,這六年其實是很平淡的,因為 TB 已經融入在我的生活裡面。禮拜五晚上放文章,規劃著自己下個月 blog 要寫什麼,這些都是再習慣不過的事情。

就算是出國,就算是旅遊,只要筆電帶著還是會做相同的事情。一樣可以找文章,一樣可以寫作。

我很開心讓 TB 變成我習慣的一部分,也很開心看著 TB Weekly 在一個最適合的時機點,結束了它的使命。

有些讀者應該會覺得 TB Weekly 停掉很可惜,如果可以的話,希望你們能把從這邊學到的東西轉化成動力,在未來的某一個時刻,也做著跟我們類似的事情。

這種東西大概就是這樣吧,是需要傳承的。就像我們可能也是看到不錯的 weekly 才有了自己創辦的想法;希望也有人看著我們的時候,覺得能辦個 weekly 真棒,然後有天就真的找了幾個朋友做了類似的事情。

到時候讓我變成讀者吧,換我期待著你們的出刊。

如果有什麼想對我們說的,可以在這邊留言,我們四個都看得到:https://github.com/TechBridgeWeekly/TechBridge-Weekly/issues/27

--

--

Huli

重度拖延症患者,興趣是光想不做,有很多想做的事,卻幾乎都沒有執行。相信分享與交流可以讓世界更美好。想持續關注可以追蹤這個粉專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huli.blog ,Medium 文章列表請參考:https://aszx87410.github.io/blog/mediu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