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變成的模樣

Huli
Oct 30, 2021
Photo by Luca Bravo on Unsplash

我覺得一定是因為以前看太多不現實的動漫畫的關係,我最嚮往的角色是那種「好像什麼都知道,但卻又被他說得雲淡風輕」的那種人。例如說他去參加全民星攻略答題,每一題都答得出來,而主持人問他為什麼,他就只回答說:「噢,就之前剛好好奇去查有點印象」,就好像柯南一樣,在夏威夷學習了各種剛好能派上用場的技能。

「冷知識」就是這樣的一個東西,知道了以後有九成時間沒什麼用,但只要等到那一成,別人就會用一種:「哇,你怎麼連這個都知道」的神情看著你。高中有一陣子因此沈迷於國學冷知識之中,還因此提升了對於國文的好感,不過已經忘了大半。

知道冷知識不難,但要保存在記憶中卻不容易,去紫禁城時若是我還記得學過半年的滿文,就可以大顯身手,但事實是我全都忘光了,只記得「傳位于四子」這個從滿文的觀點來看就可以輕鬆破解的謠言。

除此之外,我也很喜歡看那種「比動漫畫更誇張」的故事,例如說大谷翔平,二刀流能投能打,明明是投手但卻是全壘打王的熱門競爭者(可惜最後沒得),真的是誇張,笑死。或者是 Geohot,破解 iPhone 又破解 PS3,打 CTF 一人參戰還技壓全場

我喜歡看這種故事,或許是因為從這些故事中可以知道,有些事情可能不是做不到,而是我們被自己的想像力給限制住了。也或許是因為知道自己離他們太遙遠,所以以一種崇拜的眼光在看著他們。

其實會有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,是因為我一直在想,我想成為怎麼樣的人,想變成什麼模樣。跟其他有相似名氣的人比起來,我的曝光率應該算是偏低的,幾乎沒什麼在出席一些活動。

我很嚮往那種「低調的強者」的感覺,低調指的是幾乎不出席公開活動,所以幾乎也沒人知道他長什麼樣子,說起話來的腔調如何,而強者則是因為他的作品,從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很厲害。像是掃地僧那樣,強到爆炸但從外表看不出來,或是那種隱於市的武林高手,明明就很強,但看起來跟一般人沒兩樣。

這樣講起來,可能我真正喜歡的其實是「反差感」?喜歡那種反差所帶來的衝擊以及驚喜。

人生中第一場的公開技術演講是 2018 的 Modern web,是主動投的,投的原因是「沒有當過技術 conf 的講者,好酷,可以試試看」,第二場是 2020 的 JSDC,這次是被邀請的,答應的原因是「沒講過 JSDC,可以試試看」。而今年要給的兩個演講,也是相似理由,一個是沒講過,一個是「一次出現在兩場演講給兩個不同的主題,應該很酷吧」。

我其實不喜歡拋頭露面,這也是為什麼我的第一堂線上課程是不露臉的。之所以後來違反了這個原則,是因為課程影片右下角有人臉,確實是比較抓得到學生的注意力,影片看起來也不會這麼無聊。話說韓國跟中國不是有什麼蒙面歌王跟蒙面舞王嗎?可以辦個「蒙面程式王」嗎?找十個蒙面的工程師上去比賽 coding,大家可以從 coding style 跟 IDE 的使用上來猜猜看是哪個工程師去參賽。

「沒試過試試看」是我做許多事情的主因,就嘗試一下,至少有試過了。接業配也是同樣的理由,不是因為錢,是因為「好酷欸居然可以接業配了」,是一個我覺得滿有趣的經歷。

如果可以讓我再選一次,我還是會用 Huli 這個其實就是我本名的暱稱,但這次不透露任何公開資訊了。所以會有一堆人讀過我的文章,但從來都沒看過本人,也搜尋不到任何公開的經歷,超級低調而且超級神秘。面試時我也不會把部落格放到履歷上,當我答錯某題 JS 的題目時,搞不好面試官還會說:「想更深入了解的話可以參考一下 Huli 的部落格,寫得還行」

感覺很酷,但從現實看不可能達成,第一是名氣基本上不可逆,除非過氣(但這只是新人不認識你,舊人還是認識),第二是現在想做也已經來不及了,我懶得開新的帳號。

講到名氣,這點我之前在其他文章中好像談過,名氣對我來說只是寫作的副產品,並不是因為我想讓大家都知道我的存在才開始寫東西,而是因為我想寫東西,而我寫了之後漸漸開始有一些人知道我的存在。就像有些 YouTuber 拍片的初衷就是為了想紅,但有些真的只是想分享生活,變紅不是他們的本意。

名氣確實帶來不少好處,發的文比較多人按讚,面試比較多東西可以聊,技術研討會比較有機會收到當講者的邀請。但壞處大概就是類似冒牌者症候群的東西,以及擔心自己成為大神文化中享受著名氣而不是實力帶來的掌聲,漸漸腐化的可能性。

之前曾經找我諮詢過的一個讀者跟我說,像我這樣的經歷跟故事,應該讓更多人知道,影響到更多人。雖然很感謝他的賞識,但這不是我想要走的路。如果要幫自己貼標籤,「哲學」、「大學休學」、「海外工作」這些看起來都是會吸引到更多人的東西——畢竟一堆內容農場式標題就是這樣的。

但如果大家有注意到,我在大約半年到一年前在自我介紹中把這些東西全部都拿掉了。我以前一直以為自我介紹就是把自己那些吸引人的標籤全都貼出來,就像是 Linkedin Profile 一樣,但後來我才意識到,自我介紹可以是「你想要其他人怎麼認識你」。

我不想要大家以那些標籤認識我,因為我根本不覺得那些有什麼。那些對我來說就只是一段普通的經歷,就算我寫出來也不是因為我覺得這有什麼,只是因為我想寫出來,我想把自己的經歷記錄起來。我也不在乎那些經歷對你是否會有任何啟發,因為我的本意只是記錄而已。

所以後來我把自我介紹改成現在的版本,不談過往吸引人的標籤,不談世俗會有興趣的經歷,不談職位跟年資,只談自己想介紹的那一個部分。

如果真的需要介紹那些經歷,在「過度包裝」跟「妄自菲薄」的光譜之間,我選擇傾向後者更多一點。因為過度包裝而被踢爆的案例有太多太多,簡介寫得飛上天,實際上卻相去甚遠,做事能力差到不行。「對自己誠實」對我來說是件很重要的事情,我寧可少講一點,也不願意多講一點。

對很多人來說,「把事情做大」跟「攀升到上層階級」似乎是不證自明的公理,人生就是要這樣啊,不然要幹嘛。但我在第一點上正好相反,我不喜歡把事情規模化。我認為有些東西做大以後,雖然能影響更多人,或是賺到更多的錢,但會失去當初還很小的時候,一些很重要的東西。或許是初衷嗎?我也不知道,可能不是,總覺得規模化後保持初衷是做得到的。

如果我開雞排店,我想開那種我家巷口屌打的雞排店,雖然客群不多,總是同一類人,但生意可以養活自己,品質也被顧客們稱讚。就這樣一直開在巷口,不會變成連鎖店,也不會擴展分店。我覺得這樣子就很夠了,做好自己能做到的事情。

而金錢的部分,我也是覺得夠用就好。那這個夠用對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,有人的財富自由是存到一億,也有人存到一千萬就覺得可以稱作是財富自由了。之前忘記在哪看到一句話,我覺得滿有道理的:

與其想著要賺更多更多錢,還不如降低物慾比較實在

如果財富可以到每次出國都頭等艙,台灣各縣市都有豪宅,各種高級禮遇,金錢能搞定的問題都不是問題,這樣好嗎?當然好,怎麼可能不好。但要達成這個目標,勢必是要付出相等的努力,那我願意付出那些努力嗎?

不願意,我好懶。

對我這種懶人來說,比起花力氣去思考怎麼賺更多的錢,降低物慾還比較實在。現在的生活環境對我來說就已經可以了,偶爾買買特價的商務艙已經是生活中的小確幸,可以帶來足夠的快樂,沒什麼不好的。

而我其實也沒想過財富自由這件事情,我也沒想過有什麼退休生活。對我來說,目前為止我都還是快樂地工作,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。哪天真的不工作了,可能一時之間我也不知道要幹嘛。換句話說,我覺得工作對我來說就是一種生活,就是一種休閒娛樂(這代表我是一個工作狂嗎?我覺得不是)。

就像寫作一樣,有些人的休閒娛樂是打棒球,有些人的興趣是看電影,而剛好我的休閒娛樂跟興趣就是寫部落格。

這篇好像放了兩三個月都沒有發出來,主要原因是我覺得這篇表達得沒有很好,有些東西有寫到點,但有些又沒有。於是想了又想,修了又修,最後想說再不 po 的話可能要放到明年了,就這樣發出去好了。

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.

Free

Distraction-free reading. No ads.

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.

Tell your story. Find your audience.

Membership

Read member-only stories

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

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

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

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

Huli
Huli

Written by Huli

重度拖延症患者,興趣是光想不做,有很多想做的事,卻幾乎都沒有執行。相信分享與交流可以讓世界更美好。想持續關注可以追蹤這個粉專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huli.blog ,Medium 文章列表請參考:https://aszx87410.github.io/blog/medium

Responses (2)